【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】“不食嗟来之食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礼记·檀弓下》,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尊严与气节的故事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即使在困境中,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质的施舍,体现了对人格尊严的坚持。
一、成语释义
不食嗟来之食:指不吃别人用不尊重的态度给予的食物,比喻有骨气、有自尊心的人不愿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恩惠或施舍。
- 嗟(jiē):表示轻蔑、不尊重的语气词,类似“喂”。
- 来:表示“从那里来”,即施舍者给的。
- 食:食物。
整句意思是:不吃别人用轻蔑态度给的食物。
二、出处与故事背景
该成语出自《礼记·檀弓下》:
> “齐大饥,黔敖为食于路,以待饿者而食之。有饿者蒙袂辑屦,贸贸然来。黔敖左奉食,右执饮,曰:‘嗟!来食!’……其人弗食,曰:‘予唯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于斯也。’”
故事讲的是:齐国发生饥荒,有人在路边准备食物施舍给饥饿的人。一个饥饿的人走过来,黔敖用轻蔑的语气说:“喂,来吃吧!”那人拒绝了,并说:“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带有侮辱性的食物才落到这种地步的。”
三、成语寓意
“不食嗟来之食”强调的是:
- 尊严高于生存:即使面临饥饿,也要保持人格的尊严。
- 拒绝屈辱的施舍:不接受带有轻视和侮辱意味的帮助。
- 坚守气节: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操守和精神品格。
四、使用场景
| 使用场合 | 示例 |
| 讲述个人原则 | “他宁可饿死,也不愿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帮助。” |
| 赞扬他人气节 | “他不食嗟来之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” |
| 描述历史人物 | “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都有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情操。” |
五、相关成语对比
| 成语 | 含义 | 与“不食嗟来之食”的关系 |
| 安贫乐道 | 安于贫穷,乐于追求道德修养 | 相似,都强调精神层面的满足 |
| 自强不息 | 不断自我提升,不放弃努力 | 部分相关,但侧重点不同 |
| 廉耻之心 | 知道羞耻,有道德感 | 更侧重于道德认知,非直接对应 |
六、总结表格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不食嗟来之食 |
| 出处 | 《礼记·檀弓下》 |
| 拼音 | bù shí jiē lái zhī shí |
| 释义 | 不吃别人用轻蔑态度给予的食物,比喻有尊严、不接受侮辱性施舍 |
| 寓意 | 尊严高于生存,拒绝屈辱的施舍,坚守气节 |
| 使用场景 | 表达个人原则、赞扬气节、描述历史人物 |
| 相关成语 | 安贫乐道、自强不息、廉耻之心 |
通过这个成语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尊严和人格的重视。在现代社会,虽然物质条件改善了,但“不食嗟来之食”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