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公仪休嗜鱼翻译】《公仪休嗜鱼》是出自《韩非子》的一则寓言故事,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对鱼的喜好,并通过这一爱好引申出为官之道的道理。本文将对该文进行简要总结,并附上原文与现代汉语翻译对照表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。
一、
公仪休是鲁国的宰相,他非常爱吃鱼。有人送鱼给他,他却拒绝接受。别人问他原因,他说:“如果我接受了别人的鱼,就会因为顾及人情而做出不公正的事情,最终可能因此失去官位,到那时,我就连自己买鱼的钱都没有了。”这番话体现了他廉洁自律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品德。
这个故事告诉人们:做人要有原则,不能因小利而失大义;为官者更应清正廉明,不可贪图私利,否则终将自食其果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现代汉语翻译 |
公仪休相鲁,嗜鱼而不受。 | 公仪休在鲁国做宰相,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。 |
人有馈鱼,不受。 | 有人送鱼给他,他却不接受。 |
曰:“吾嗜鱼,故不受。” | 有人问为什么,他说:“我爱吃鱼,所以不接受。” |
曰:“夫唯嗜鱼,故不受。若受之,则必有以报之。 | 他说:“正因为爱吃鱼,所以我才不接受。如果接受了,就一定会有所回报。 |
有以报之,则必以法行之。 | 回报的话,就不得不按私情办事。 |
以法行之,则无以食鱼矣。 | 如果按私情办事,就可能违法,最后连自己买鱼的钱都没有了。 |
故曰:‘不受为高,可得鱼也。’” | 所以说:“不接受礼物才是高尚的,这样反而能长久地吃到鱼。” |
三、结语
《公仪休嗜鱼》虽短,却寓意深远。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士大夫的道德操守,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处世智慧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同样应坚守原则,不为私利所动,才能真正实现长远的利益和内心的安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