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乡愿造句】“乡愿”一词源自《论语·阳货》,原指那些表面上忠厚老实、实际上却虚伪圆滑、不讲原则的人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乡愿”常用来形容那些善于迎合他人、缺乏主见、只求表面和谐而不顾是非的人。在日常表达和写作中,合理运用“乡愿”一词,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某些人或现象。
以下是对“乡愿”一词的常见用法及造句示例的总结:
一、词语解释
| 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 现代用法 |
| 乡愿 | 原意为乡里中那种表面上忠厚、实则虚伪的人;后引申为没有原则、一味讨好他人的行为者 | 《论语·阳货》 | 形容缺乏立场、善于奉承、只求表面和谐的人 |
二、常见造句示例
| 句子 | 解析 |
| 他总是唯唯诺诺,像个典型的乡愿,从不发表自己的看法。 | 描述一个人没有主见,只懂得附和他人。 |
| 在团队讨论中,有些人为了不惹麻烦,故意扮演乡愿角色。 | 表达为了维持表面和谐而放弃原则的行为。 |
| 这种乡愿式的做法,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。 | 批评那种只顾表面、不解决问题的态度。 |
| 他虽为人圆滑,但并非真正的乡愿,因为他内心有明确的是非观。 | 区分“圆滑”与“乡愿”的不同,强调内在原则的重要性。 |
| 乡愿之人往往在关键时刻无法担当责任。 | 强调乡愿者的软弱和不可靠。 |
三、使用建议
1. 语境选择:适用于批评或分析某些人缺乏原则、只求表面和谐的行为。
2. 语气把握: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中,带有一定贬义色彩。
3. 搭配对象:可与“行为”“作风”“人物”等词搭配使用。
4. 避免滥用:不要随意将“乡愿”用于普通社交场合,以免造成误解或冒犯。
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,“乡愿”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批判意味的词汇,恰当使用能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思想深度。在写作和交流中,理解其含义并掌握合适的用法,是提升语言素养的重要一步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