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饮毛茹血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成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和一些文学作品中。它的字面意思是指“喝动物的血、吃动物的毛”,听起来似乎有些恐怖,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
从字义上看,“饮”是喝的意思,“毛”指动物的皮毛,“茹”是吃的意思,“血”则是血液。所以“饮毛茹血”原意是形容人在极端困苦、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,不得不以最原始的方式获取食物和水分,甚至不惜食用动物的毛发和血液来维持生命。
这个成语最早见于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,原文为:“夫千乘之王,万家之侯,百室之君,尚犹患贫,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!故曰:‘君子富,好行其德;小人富,以适其力。’……然则天下之大,万物之众,人之贤不肖,皆可得而知也。是以圣人不贵难得之货,不贵异物,贱用之,以养百姓。……故曰:‘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’……若夫商贾之人,……虽有高才妙学,不能以避时而取富贵,亦无以自全其身。是以古者有‘饮毛茹血’之民,今则不然,……”
在这段话中,“饮毛茹血”用来形容远古时期人们生活极为艰苦,没有农耕和畜牧,只能靠采集野果、猎取野兽为生,甚至在食物匮乏时,连动物的毛发和血液都成为充饥之物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饮毛茹血”多用于比喻生活极度艰难、环境极其恶劣,或者形容一种原始、粗犷的生存状态。它不仅具有历史感,也带有一定的悲壮色彩,常被用来描写古代先民在自然环境中挣扎求存的情景。
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“饮毛茹血”在成语词典中有明确的解释,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,更多出现在文学、历史或学术性的语境中。因此,了解它的含义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与历史背景。
总结来说,“饮毛茹血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,反映了人类早期生存的艰难与坚韧。